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出行领域的深度渗透,你有没有想过,现在叫车可以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简单?
最近各大打车平台纷纷推出 AI 叫车助手,比如滴滴的 “小滴助手” 和 T3 的 “大福”,通过智能化手段重构用户出行体验。我以普通用户的视角,体验了一下这些 AI 助手到底好不好用,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。
1. 小滴助手
首先体验滴滴的小滴助手,当前滴滴只在 iOS 版加入了小滴助手,入口放在了首页地址栏,一个有 AI 字样的图标,点击后就进入了小滴助手的主页面。
小滴助手的主页面与多数 AI 产品类似,通过欢迎语及功能推荐的方式,告知用户可进行的操作。这种设计能有效降低用户学习成本,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清晰认知 AI 的各项能力,掌握正确使用方法,从而快速上手。
当输入 “我要回家” 时,小滴助手会进入思考状态,期间会显示加载小动画,且用户可通过输入框附近的按钮随时停止生成操作。生成结果后,提供了复制、重新生成、反馈等选项。
由于未提前设置回家地点,小滴助手会先确认地点,回应 “是” 后,它会展示车型、预估价格、预估时长、预估距离等详细信息,并显示 “立即叫车” 卡片,点击后即可发单,跳转至普通叫车的追加车型页面。
在此次对话的延续中,我又提问,“有点贵,有没有其他的选项”,它会继续开始思考,为我提供了一些备选车型的价格信息,并发送一个有价格区间的价格卡片。
如果我还是觉得不满意,继续为难它,它会推荐我拼车出行,或者换个时间段叫车,当我决定听他的换个时间,它会为我预约时间,在规定好的时间帮我叫车。
主要的叫车功能用下来,聊天不 “断片”的体验真的很不错。AI 能够精准提供结果,真的像一个小秘书,根据需求规划好出行安排,相比自行比价、选路、叫车,节省了大量时间。
再来看一下页面的其他功能,页面总共包含收藏、新建对话、菜单 3 个功能
点击更多菜单,里面包含 “我的收藏” 与 “历史对话”,方便用户随时恢复相关内容。在设置页面,用户可对 AI 的记忆进行简单修改,以实现连续对话或删除记忆的操作。
从小滴的表现来看,它可能使用了基于 BERT 的意图识别模型,并结合用户历史订单进行上下文补全;给小滴加入了“收藏”“历史对话”功能,应该是为了提升留存,让用户形成习惯。
2. 大福助手
接下来体验一下 T3 的「大福」,T3 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均上线了「大福」,入口放在了首页定位图片的上方,一个小机器人的形象,点击后进入大福的主页面
与小滴助手类似,进入页面后,也通过欢迎语及功能推荐的方式告诉用户可以做什么
首先体验一下打车回家功能,大福也会经历思考过程,之后直接输出结果卡片,不过卡片的信息似乎并不准确,预估价格为 0,且未展示常用车型展示,点击确认叫车后,卡片显示已叫车,并无页面跳转,而后则提示我城市未开通……
这个时候我还是挺慌张的,因为给我的反馈是两个不同的结果,我不知道有没有叫车,回首页和订单页找都没有发现进行中的订单,才确认并是没有叫车。
打车服务体验因此中断,无论是 T3 系统错误,还是在城市未开通的情况下仍展示入口,都让大福瞬间被贴上了不好用的标签。
第二个体验的是“上传车票截图预约车站”功能
因为当前没有要出发的行程,我用历史车票 P 了一张假的时间,上传识别,结果它提示我过段时间再约车出发
然后我又发送了一个已经过了开车时间的车票,它则提示我车已经出发了,并且规划了行程,发送了下单卡片,不过卡片还是和上面的一样,显示 0 元,且无法通过卡片正常叫车……
这里如果点击卡片的地图区域是可以进入到询价页面的,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直接从卡片点击下单。
当我 P 了一张时间相对正常的车票时,挑选好了下车点,然后,它又不理解我的意思了(◦`~´◦)
大福之所以”失忆”,问题应该出现在了模型上,靠规则+OCR,缺失时间校验与异常兜底。而这里给大福加入的“上传车票截图”,其实是想切入“接送站”场景,但它没做好城市灰度策略,导致体验断层。
好吧,既然行程无法下发,那来试试它的推荐功能吧,按照使用推荐里写的,我说「我要去公园」,结果只是冷冰冰发了我一些附近公园的列表,点击即可创建行程。
体验到这,其实我对大福已经没什么期待了,其实 AI 发展至今,人们对 AI 的回答早有预期,希望它可以结合当前的时间、地点、天气等信息做出分析,然后进行推荐,用户肯定不会想要一张单纯的地址列表。
一番流程下来,几项主推功能并不好用,不像是新时代的 AI 助理,至少就目前的功能来说,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。
最后再来看一下大福的设置页面,页面内包含了使用指南及权限入口,技能中心展示了大福所会的一些技能。
加入 AI 助手,对乘客和平台都是有很大作用的。
1. 对乘客而言
AI 助手的价值体现在效率提升与需求延伸两个层面。语音叫车功能将传统的 “打开 APP – 点击叫车 – 输入地址” 三步流程压缩为一句话指令,同时,AI 助手还能根据车票、机票信息帮用户计算最佳出发时间并自动预约车,还有本地生活推荐等附加功能,让叫车 APP 从单一工具进化为出行生态入口。
2. 而对平台来说
AI 助手作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,能够系统性收集用户的语音指令偏好、行程选择倾向、服务反馈等多维数据。这些数据经过深度分析后,可转化为理解用户需求的 “密码”—— 比如识别高频出行时段与热门目的地的关联规律,为动态调整运力配置提供支撑;通过分析用户对价格敏感程度的对话记录,优化优惠券发放策略等,最终实现从 “广撒网” 到 “精准触达” 的运营升级。
AI 渗透了人们的衣食住行。
其实小滴的体验更理想,并非因为它“智能”,而是它减少了决策成本。AI 助手的核心价值,可能不是“更像人”,而是“更少操作”。把体验拆开来看,小滴与大福的差距并不在“AI 炫技”,而在“系统闭环”与“用户成本”两个关键词上。
通过一张表格来看:
所以说,AI 出行助手的第一性原理不是“更像人”,而是“让打车这件事再少一步”。谁能把语义→决策→发单的链路做得最短、最稳,谁就先把“助手”从玩具变成了基础设施。剩下的花哨功能,都只是在这条最短路径上的加分项,而不是替代品。
但不管怎样,它们都在努力让出行更简单。下次你叫车时,不妨试试和 AI 聊聊天 —— 说不定会发现,科技真的能让生活变得更温暖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