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学 UI 的过程中,我们一直会看见“飞机稿”一词,但很多同学又一直分不清什么才是飞机稿,所以今天做个简单的分享,对飞机稿的定义和样式做个准确的扫盲。
首先 “飞机稿” 一词是最早应该是从台湾广告行业中流传出来的行话(类似你很机车内~),它的原意是 “Scam Ad”,翻译过来叫假广告,但并不是指广告内容虚假,而是指广告方案没被选上,变成废稿。
废稿很正常,但有一个单独的行话称呼它是因为广告行业的业务形式,甲方公司如果要招募广告公司做方案往往会进行招标,多家广告公司会进行投标比稿,甲方再选择最满意的一家。这种互卷的操作是很心累的,一家广告公司不可能每个招标都全力以赴,所以就会有一些项目采取划水的姿态,随便做个方案提交上去。
这种陪跑且完全不考虑中标的方案,就被称为“飞机稿”,且这类设计因为不考虑商业价值所以设计师(创意岗)往往会放飞自我,做出很多离奇又抽象的设计方案,所以飞机稿的称呼声名远播。
到了 UI 设计领域,飞机稿也被应用,并不是因为 UI 设计也要参与大量的招标和比稿,而是因为 UI 设计早年传播度最高的设计案例往往并不是真实案例,而是不知名设计师的“练习”。
而这些练习大多源自“追波”这个网站,这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爆发时快速发展起来的 UI 设计平台,让 UI 设计师可以往上上传练习作品。
这些设计案例流传广,所以也被称为“追波风”的设计,被新人和外行追捧。也因为它们没有落地的诉求,所以设计内容往往非常脱离实际,加上热度又高,就形成了资深设计、产品、研发的反感,也就慢慢套用飞机稿来形容这些设计稿。
所以在 UI 领域,飞机稿的意思不是仅仅指不需要考虑商业落地的虚拟设计,而是追波上这类看起来精致但又毫无内容、不切实际的设计稿。
那飞机稿到底和真实设计的差异在哪里?
如果在国内学习 UI 设计的话就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。因为国内产品往往界面信息量非常大,在经过大量分析、尝试、发展、摸索后添加了数不清的业务模块和字段。
但是飞机稿是设计师自己凭空想的界面,肯定往简单的方向走,不可能套用那么复杂的内容。所以飞机稿的画面信息量大多都非常少,且非常简单。
第二点就是飞机稿设计更追求“平面化”的效果,往往会把界面当成是一个海报去设计,里面用到的大量元素是不容易落地,或者很难作为设计语言应用到整套项目里的。
你们可能觉得国产这些聒噪的设计看起来不如飞机稿那么顺眼,但现实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有充分且客观的历史原因的,不管你喜不喜欢,最终实际工作要面对的就是输出这样的设计,并解决真实项目的各种需求。
而飞机稿基本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,所以飞机稿在互联网从业者眼中接近“人人喊打”的状态。
那么 UI 设计新手应该如何看待飞机稿呢?那建议确实只有 “看” 而已,甚至不能作为主要参考的来源,因为飞机稿中虽然有一些精妙的细节设计,但也充满了大量误导性的设计,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,就是对英文排版和字体应用的错误示范,新人在无法分辨优劣的情况下去学习它们只会离真实设计越走越远。
所以,在前期学习阶段中,最好的灵感来源和临摹对象,就是你们自己可以下载到的线上 APP,不用舍近求远寻找飞机稿,还试图把它们加进自己的项目中去。
结尾
线上项目的临摹是你们前期进步最快的路径,对于一个优秀的初学者来说,他们必然是从真实项目吸取经验输出可信的结果,而不是荡漾在飞机稿里做充满“学生气”的作品。
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:「超人的电话亭」